清华大学神经调控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博士后招聘信息
清华大学神经调控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的建设目标是神经调控领域的创新中心和引领者,致力于产学研医协同创新,推动该领域从基础研究到技术转化与临床应用的发展,通过技术创新为中国和全世界的患者服务。
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包括:(1)面向高端有源植入医疗器械的应用技术研究;(2)面向神经和精神疾病的神经调控新疗法研究;(3)面向脑科学的神经调控机制研究;(4)医学人工智能方法与应用研究。
2013年以来,实验室先后成功实现脑起搏器、迷走神经刺激器、骶神经刺激器和脊髓刺激器等系列神经调控技术和产品的成果转化,在帕金森病、癫痫、尿失禁和疼痛等多种神经疾病的临床治疗中得到大量应用,相关产品累计植入患者超过1.2万人,覆盖300多家医院,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实验室在人工智能领域做出重要的方法学工作,并有成功的医学应用。
实验室的“脑起搏器关键技术、系统与临床应用”项目获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这是医疗器械领域的首个国家一等奖。
博后导师团队:实验室主任李路明教授,郝红伟研究员、葛东云副教授、胡春华副研究员、助理研究员姜长青博士、助理教授眭亚楠博士等。国外合作导师:哈佛医学院刘河生副教授(核磁影像)等。
脑起搏器通过植入电极直接刺激大脑的核团治疗帕金森病等脑疾病
脑起搏器项目获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实验室成果转化的系列神经调控产品
一、招聘方向
【神经调控领域的临床研究,基础研究方向】
以帕金森病、癫痫、疼痛、膀胱过度活动症、阿尔茨海默症等功能性神经疾病和精神疾病的神经调控治疗为背景,与相关专业临床医生合作,开展临床研究、基础研究,以改进产品和探讨作用机制。
要求:已获得临床医学相关专业的博士学位;神经内外科、泌尿外科、疼痛科、妇科、儿科等专业优先考虑。
【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方向】
研究为临床医疗服务的人工智能方法,包括经典监督学习、深度学习、强化学习、计算机视觉的算法和系统。与医学专家合作,探索人工智能方法在部分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治疗和康复过程中的应用。
要求:已获得计算机、电子信息、自动化、生物医学工程、数学、物理、统计等相关专业的博士学位;有机器学习、人工智能和优化等相关背景者优先考虑;精通至少一种编程语言,包括但不限于Java、C/C++、Python等。
【医疗影像/医疗大数据方向】
围绕帕金森病等慢性神经疾病患者的诊断、治疗和康复所积累的大量的视频、声音、影像等数据,结合人工智能技术,与医学专家合作,设计临床研究方案,进一步开展基础及应用研究,探索多种慢性神经疾病的智能诊疗和康复新模式。
要求:已获得人工智能、模式识别、机器学习、图像处理等相关专业的博士学位。
【植入有源医疗仪器的体外无线充电和供电技术研究方向】
开展植入应用低功耗有源医疗仪器的体外无线充电/供电相关研究工作;植入人体环境无线充电仿真分析;新一代植入式神经调控产品无线充电技术解决方案研究及工程实现。
要求: 已获得电子、通信、机电、生物医学工程等相关专业的博士学位;有无线充电/供电相关的课题研究经历者优先考虑。
【低功耗植入生物医疗专用芯片设计方向】
开展植入应用低功耗生物医疗电子芯片相关研究及设计工作;植入应用神经信号检测、处理、神经刺激等相关模拟集成电路研究;为实际植入式神经调控产品应用提供集成电路技术解决方案及支持。